猫先生过年归乡是中国旅游的原型

2024-02-13 20:48

  MRCAT猫先生每年春节,都有千千万万人响应家乡亲人的呼唤、响应自己内心的呼唤,选择出行。“春运”的历史不长,但过年归乡的传统源远流长,它是与千百年来进祠堂、做祭祀等活动结合在一起的。不是说过年归乡就是旅游,但现在一个明显的趋势是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“探亲+旅游”模式,让旅游成了返乡之旅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  自古以来过年归乡的文化模型,训练了一代又一代人,也陶铸了如今的春节旅游范式。当前旅游业转型升级,一个突出方向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特别是乡村游、城市游、夜经济等,表现出来的意识猫先生、理念和方法,都可以从中找到逻辑。过年归乡与春节旅游,反映出这片土地上共同的“行走”特征。

  其实不只是春节,清明猫先生、中秋、重阳等节日都会触动中国人的归乡心思。而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,也是归乡的最强动员令。发出过年归乡邀约的,是“先民的来信”。我国是农耕文明的代表性大国,在漫长的历史中,血缘宗亲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,我们在文化上尤其关注伦理、重视亲情,即便远行万里甚至漂洋过海,也总想着回家过年。

  吸引过年返乡的是“三味”:一是乡土味,汉代《古诗十九首》里说“胡马依北风,越鸟巢南枝”,实际上是从生物性与人类行为的角度阐释对家乡的眷恋;二是文化味,无论为官为民,在都市在乡村,识字不识字,每个人都经过了家乡文化的熏陶,归家就是重温启蒙的课堂;三是人情味,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,过年返乡要返回自然更是要“回家”,这种家庭情怀和家乡情结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且仍是如今人们的自觉遵从,这些念想显示了中华文化持久的号召力和凝聚力。

  今天的旅游正是在追寻这“三味”——这是过年归乡的接力。从前在节日带着情感和仪式感的行走,已成为如今旅游的姿态。“三味”,对于归乡游子当然是春风拂面,来自别处的游客也会心有戚戚。中国文化主张推己及人、由近及远,在游客眼中,乡村和村民都是吾土吾民、吾乡吾国,都是中华文化的根系所在。而且也不只是乡村,城市也是我们的家园,有父辈劳作和生活的印迹,有祖上的荣光,更有抚育一代代人的烟火气。

  故乡的土地、故乡的文化、故乡的人,日益成为旅游的基本架构,尤其是特色旅游的“灵魂三件套”。因此,无论面对过年返乡游子还是外来游客,都要做好三件事:一是要保护好自然环境,只有青山绿水才能载得起乡愁;二是要保护好城乡的历史肌理和文化记忆,特别是要珍惜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,让游子和游客能认识这里的路;三是要用“三味”把当地居民凝聚起来,修复当地文化生态,要知道,城乡居民由内而外表现出的“气色”、他们待客的“脸色”,才是当地最重要的“景色”。

  过年返乡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发展旅游尤其特色旅游的规律。首先是变与不变结合。游子回到家乡,既想看到从前印迹也想看到新的变化,同样,游客希望所见符合审美预期但又希望有意外惊喜。传统与时代结合、与时尚结合、与市场结合猫先生,最受欢迎。比如,最近哈尔滨成为“顶流”,不仅让游客耳目一新,也让当地居民直呼“不认识了”。

  其次是主人与客人互动。归乡的人就是客人,家人、亲戚,同学、发小是主人,吃团圆饭、围炉夜话等都是主客互动。无论是在城市旅游还是在乡村旅游,如今都显示出主客共享的趋势,参与的市民、村民不一定都是旅游经营者或利益关联方,他们纯粹是出于主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,这一点在淄博烧烤、榕江村超、哈尔滨冰雪旅游热等现象中表现最抢眼。

  再就是现实与理想结合。过年归乡,带回家的是祝福,是对幸福生活的期盼。游客进入各个景区、景点,实际上也是进入“先定”的场景,接受经营者对特色资源经过创意转化和科技提升创造的“故事性”产品。

  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”自《诗经》以来,关于离乡与返乡的作品源源不断。今天围绕这个主题,除了文学艺术作品,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是又一种新的表达。

友情链接: 猫先生|MRCAT猫先生